本书实证研究分为探索性空间分析、宏观计量模型、微观计量模型和拓展计量模型四部分,证实了 NESM 理论假说。空间探索分析方面,分析了 2000~2015年中国省际高技能劳动力的时空演化格局,发现高技能劳动力迁移具有持续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这种空间集聚性导致高技能劳动力分布的持续不均衡性。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技能劳动力迁移和分布的集聚程度皆有所下降,且伴随着逐渐减弱的跨省流动性及缩短的平均迁移距离。
本书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和拓展了中国国内人口迁移流动学术研究的视野,而且通过引入新的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如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和特征向量空间滤波ESF),为我国空间人口学和人口治理的发展贡献新思路、新方法和有价值的实例参考,对流动人口的城市治理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因此,本书既适合作为人口地理、区域经济、城市规划、城市治理、公共管理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非常适合作为相关研究人员与实践工作者的参考书。
本书是教育部人口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十三五”重大项目“中国家庭转变研究”(16JJD840013)的最终成果。研究关注家庭变化。中国家庭变化与其他国家的家庭变化是否遵循同样的规律?如何概括中国家庭变化的特点与路径?家庭变化能否称之为转变?家庭转变与人口转变之间存在何种关系?
本书基于公开发表的数据、已有实证研究和作者本人研究成果的回顾、梳理、分析,总结了70年中国的生育率和生育意愿变化,分析了生育转变时期和生育转变后低生育率时期的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回顾了随着生育率下降发生的出生性别比失衡问题,并结合具有全球共同特点的生育率变化趋势,讨论了低生育率时代的计划生育和应对低生育率的政策取向。
该书涵盖了理论研究、实证调研和政策建议共9章、12.5万字。基于西部地区的农村留守老人现状,系统地研究了西部地区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老年风险、关爱服务需求和供给的状况,提出了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的构建架构和实现路径,丰富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是西部地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的有益探索,为西部地区构建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对学界同行开展农村留守老人领域研究提供了借鉴,也为社会老年学人才培养提供了较好的教学科研素材。
该书包含涵概念界定与理论研究,政策实施变化过程,奖励扶助政策的现实需求,政策改革的必要性及目标、原则和框架,政策改革的重点领域,政策改革的前景与可行性研判,政策改革的保障措施等,共9章、22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