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消息

湖北省人口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成功召开

时间:2023/5/6

20234月22日,湖北省人口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在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科学会堂成功举行。本次会议由湖北省人口学会、华中师范大学主办,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承办。来自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省内外19高校和机构180余名人口学者参会,收到投稿论文220多篇。

 

湖北省人口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开幕式,由华中师范大学敖荣军教授主持。

 

华中师范大学校领导致辞

华中师范大学大学副校长任友洲教授对会议的召开致以热烈的祝贺,并在致辞中提到,此次会议探讨交流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口发展”问题,致力于推动人口科学繁荣发展,服务人口发展政策实践,谱写中国人口科学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湖北省人口学会会长江中三宣读贺信

湖北省人口学会会长江中三二级巡视员宣读了中国人口学会、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杨云彦副主任贺信。杨云彦副主任在贺信中指出,湖北省人口学会是我省人口问题研究的前沿阵地,应该承担丰富和繁荣我省人口科学研究的责任与使命。围绕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人口事业发展的重要决策部署,对接国家战略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要在人口发展研究领域形成鲜明特色、产出高质量成果,为国家和我省的人口政策与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湖北省卫健委领导致辞

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姚锡武二级巡视员在讲话中指出,湖北省人口学会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人口学者的桥梁和纽带,是我省人口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业务主管部门,省卫生健康委将一如既往的重视、支持人口学会的建设和发展。

 

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发言

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杨成钢教授在讲话中指出,时代课题是创新的驱动力,中国式现代化为我国学者尤其是人口学者创造了广阔的研究空间。在此背景下,广大人口学者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发展”为主题,分享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探寻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口发展规律,夯实人口研究理论基础,并优化人口治理关键路径。

大会的主旨演讲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石智雷教授主持。西南财经大学杨成钢教授、华中师范大学龚胜生教授、华中农业大学田北海教授分别发言。第二部分由华中农业大学田北海教授主持。华中科技大学石人炳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石智雷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李通屏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敖荣军教授分别发言。杨成钢教授以《树立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人口发展战略理念》为题,提出一种与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和特点相适应的新的人口发展战略理念。龚胜生教授以《湘鄂赣地区重点人群健康水平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为题,阐述了湘鄂赣地区重点人群健康指数的时间变化、空间分异以及影响因素。田北海教授以《空间社会学视角下回流农民的经济再适应问题研究》为题,得出物理空间对回流农民经济再适应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但社会空间中的关系网络规模和精神空间中的地域归属感,对回流农民经济再适应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石人炳教授以《低生育率的科学应对——基于婚育文化的视角》为题,认为应对我国低生育率既要重视对物质主义婚育文化的改造,也要注意实施多种举措弱化物质主义婚育文化对生育的影响。石智雷教授以《不平等的生育:“三孩”政策下社会经济地位与居民生育》为题,认为当前我国的生育不平等表现为,相比于低社会经济地位群体,高社会经济地位群体有更强的生育意愿,并阐述了生育不平等的形成机制。李通屏教授以《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城市化行稳致远——<城市社会的城市化与中国道路>》为题,以城市社会为背景 ,以风险为视角,深刻阐释城市化水平50%以后的城市化道路。敖荣军教授以《异质劳动力区位选择的技能关联机制研究》为题,建立异质劳动力区位选择的技能关联机制理论框架,解读技能异质性劳动力区位选择的驱动机制和影响因素。



大会主旨汇报

 

 


本次年会共设置了10个平行分论坛,围绕“生育”、“婚姻家庭与性别平等”、“人口健康”、“老龄化”、“人口流动”、“人口与区域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劳动力就业”、“教育与人口变动专题”、“数字化与人口发展专题”等议题进行专题报告。本次分论坛报告设置了一对一点评人,每位学者有15分钟的报告时间,再进行5分钟的一对一点评。各会场主持人、发言人和评议人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

1号分论坛“生育专题”由华中师范大学杨振教授主持,华中农业大学副教授张泽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王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腾聪波为评议人。发言人围绕农村流动妇女、生育意愿、机器学习、低生育陷阱、生育意愿、房屋拆迁、生育行为、收入效应、心理效应、住房财富、房产数量、三孩政策、低生育、机制等研究内容进行了报告。两位评议人就人口均衡发展、生育行为模型、财产性收入、生育意愿、同伴效应等内容与发言人展开了深入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修改建议。

2号分论坛“婚姻家庭与性别平等专题”由中南民族大学耿新副教授主持,湖北经济学院副教授陈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徐鹏为评议人。发言人围绕女性亲属、数理人口学、矩阵预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诈骗受害、经济损失、婴幼儿、学龄期儿童、父母陪伴、性别暴力、女性、互联网、贸易自由化、劳动回报、结婚成本等研究内容进行了报告。两位评议人就亲属网络、医疗保险与诈骗、人力资本、网络社会化婚姻市场等内容与发言人展开了深入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修改建议。

3号分论坛“人口健康专题”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媛媛教授主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杨华磊、华中师范大学讲师张涛为评议人。发言人围绕疾病模式、多状态马尔可夫模型、性别差异、膳食多样性、老年人生活方式、保险与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在线健康素养、自我效能、保护动机、城市规模等研究内容进行了报告。两位评议人就认知障碍、健康状况、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健康素养与保护选择、流动人口等内容与发言人展开了深入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修改建议。

4号分论坛“老龄化专题”由武汉工程大学陈显友教授主持,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教授朱雅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马媛媛为评议人。发言人围绕养老服务、供给、居住满意度、托育、交通扶贫、农村人口、医疗服务利用、农村家庭养老、孝道伦理、反馈模式、合作群体理论、代际交换理论等研究内容进行了报告。两位评议人就政府责任、社区老年、婴幼儿托育、代际支持、健康行为模型、农村养老体系等内容与发言人展开了深入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修改建议。

5号分论坛“人口流动专题”由华中师范大学肖佳讲师主持,韩爱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孙红玉为评议人。发言人围绕获得感、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生活福祉、生活质量、健康水平、时空演变、长江中游城市群、复杂度与关联度、路径依赖、市民化、落户门槛、共同富裕、户籍制度改革等研究内容进行了报告。两位评议人就公平感知、空间溢出效应、职业空间、农民工落户意愿、农民工城市融入等内容与发言人展开了深入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修改建议。

 

6号分论坛“人口与区域发展专题”由华中师范大学梅琳副教授主持,武汉轻工大学副教授赵伟峰、华中师范大学讲师高喆为评议人。发言人围绕高校规模、城市人口规模、城市创新、农民工市民化、种植行为非粮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宽带中国、粮食安全、食物消费、碳排放、人口多样性、服务业发展、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等研究内容进行了报告。两位评议人就空间模型、提升路径、非农就业、城镇化、政府管制、大学生消费行为等内容与发言人展开了深入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修改建议。

7号分论坛“人力资源开发专题”由武汉大学王培刚教授主持,武汉理工大学教授朱金生、华中农业大学副教授徐涛涛为评议人。发言人技能关联、职业空间、职业进入与退出、社会保险降费、劳动替代资本、流动性约束、生产规模、流动劳动力、工资溢价、教育回报率、结构性差异、网络招聘、城市包容度、青年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等研究内容进行了报告。两位评议人就就业增长、劳动力需求、就业匹配、教育回报、城市包容度影响等内容与发言人展开了深入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修改建议。

8号分论坛“劳动力就业专题”由武汉理工大学朱金生教授主持,武汉大学教授王培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讲师赵颖智为评议人。发言人退役士兵、就业引导策略、公共托幼服务、流动女性就业、户籍制度、灵活就业、缴费基数、养老保险、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人工智能、货币政策与就业等研究内容进行了报告。两位评议人就退役军人就业、回归分析、社会保障、就业的特征和机制、就业匹配等内容与发言人展开了深入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修改建议。

 

9号分论坛“教育与人口变动专题”由华中师范大学朱媛媛副教授主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黄宏伟、湖北大学讲师王晓娟为评议人。发言人围绕高等教育扩张、学历贬值、跨城乡通婚、教育差距、老年人健康、生育惩罚、生育保险、初育年龄、高校扩招、教育代际流动、成年子女教育、父母心理健康等研究内容进行了报告。两位评议人就样本模型、代际关系、教育与生育、教育机会公平、代际流动等内容与发言人展开了深入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修改建议。

10号分论坛“数字化与人口发展专题”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向华丽副教授主持,华中农业大学副教授熊景维、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副教授张海枝、江汉大学讲师尚越为评议人。发言人围绕劳动过程、数字劳动、粉丝文化、互联网使用、心理健康、功能性与情感性互动、社会网络、农村电商、水库移民、劳动供给时间、性别差异、数字技术、农村居民等研究内容进行了报告。两位评议人就情感劳动、代际互动、数字化家计转型、数字赋能、数字鸿沟等内容与发言人展开了深入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修改建议。

 

 

 

分享到: